2021年10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新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功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教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知名高校院长及教授、知名杂志社主编和来自商界的专业人士等参加论坛,并就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全方位的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炜副教授主持。
王新清副校长在致辞中说,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正确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卓越建设者。所以,本次论坛对于学校来讲很重要,这不仅是一个学术界的论坛,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于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都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余兴安院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对推动管理实践及学术事业的贡献,同时指出仍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与被我们称之为传统的、落后的劳动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质性差别并没有清晰体现出来,基础不牢的问题甚为突出,需要花大气力去补足;二是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体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雇佣体制、劳动关系而建构的,但现在,标准劳动关系正面临松动,一些新的就业形态或工作形态正不断涌现,在此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认识、逻辑体系及工作架构都面临变革。他指出,举办这样一个高端学术论坛,无论对推动理论建设还是实践工作的开展都是很有价值的。
何德旭院长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根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的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人力资源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智力保证,这是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何德旭院长同时指出,此次以“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盛会,既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素材和研究方法,也通过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反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科建设目标,进而不断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领导致辞后,论坛为获奖征文颁奖。本次论坛自2021年9月18日发布论坛征文启示,截止到2021年10月8日征文结束,论坛组委会共收到论文86篇。经过知网查重、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共有27篇论文入围,进入评奖环节,最终共有15篇论文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为人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炜副教授共同为入围奖作者代表颁奖。
《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王振霞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任朝旺教授,《中国人事科学》副总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孙红主任为获得三等奖的作者代表颁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夏杰长教授,《中国人事科学》总编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研究员,为获得二等奖的作者代表颁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新清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编委会主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兴安研究员,《财贸经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德旭教授,为获得一等奖的作者代表颁奖。
论坛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新时代人力资源理论创新与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夏杰长教授担任主题报告主持人。由四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余兴安研究员做了题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意蕴”的报告。指出社会进步最根本的表现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变革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来源于聪明的大脑,聪明的大脑在于人才,由此将人才问题与整个经济社会问题关联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擘画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蓝图,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领会。同时,余兴安研究员讲到未来应明确人才学在社会科学之林中的方位,厘清人才理论的逻辑体系,梳理古今中外与人才问题相关的思想认识,构建人才研究基础文献系统,从而打牢人才学研究的基础,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昕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之路”的报告,他回顾了自己本科到博士的学习经历,谈到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包括信息数字化、业务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上发生思维性的变化。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还未真正介入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层面,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推向一个新高度,不仅要运用现有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转型,抓住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质,避免形式上所谓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明教授做了题为“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理论进路与实践向度”的报告,他讲到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涵养于我国几千年贤能人才理论,批判地吸收借鉴了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成果,形成了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战略管控、时代考量、德帅才资、知行合一、价值旨归、汇聚英才等六大实践向度,形成了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四大理论品格,逐步明确了人才主体、人才选任、人才发展、人才价值、人才环境等五大主题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韬教授做了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行业劳动力配置”的报告,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产能利用率为视角,分析了以物质的投入和产出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劳动力错配问题。新时代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大力发展高新企业,提升技术效率。同时,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各行业协调绿色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过程的高效集约。未来,应继续深入推进去产能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制定有关引导劳动力疏解的政策时应同时考虑行业劳动产出弹性,对不同行业分别应对,以期能够在促进劳动力迁移的同时,合理控制这一过程对于产业产出的影响。
第一单元的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学界、商界、政界的专业人士,围绕“新时代人力资源理论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圆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学科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徐明教授主持。
中国化工油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人事部主任、工会主席谢朝晖部长指出企业文化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非常大,央企的第一个文化特点就是平等,希望大家在组织内畅所欲言。并且,央企内部分工相互制约、甚至相互交叉,所以组织既平等又开放。同时,央企比较关注人本身,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因此,央企更适合渐进式、长期性、渗透性和深入性的变革。在人力资源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必须根据自己企业的特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王振霞副研究员讲到《财贸经济》创刊于1980年,已经创刊41年,当时创刊的初衷就是要为中国应用经济学高水平文章发表提供一个平台。从《财贸经济》期刊的定位来看,期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题上更偏重于对经济学属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宏观层面经济学属性的研究。《财贸经济》关注的重点选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重大会议和文件当中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二是热点经济事件以及经济事件背后的理论解释,三是本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同时她强调,现在很多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比较注重方法的完善性和精美度,但对于方法的契合性和文章的可读性关注不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副教授指出,目前尽管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迅速,但它还是很难完全取代人。人工智能和人是相互的配合。机器换人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例如工业革命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但其实它们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原因在于技术提升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让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另外,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现在社会的教育如何与人工智能数字化进行高度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今天,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应强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苗月霞主任谈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根本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党管干部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基本原则,在建国后得到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干部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二是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任人唯贤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例如建国初期要求干部“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干部“四化”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三是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中央统一管理干部的基础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既有利于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事科学》副总编、编辑部孙红主任讲到,《中国人事科学》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刊物致力于推动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中国人事学》刊载的主题是公共人事管理,其中包括公务员管理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业、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社法制、古代吏治,以及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研究报告。中央人才会议召开后,刊物更加关注人才发展战略的战略方针、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人才战略布局、人才战略规划、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战略重点对象、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理论体系、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八个方面的问题。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变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为人副教授主持,有四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科学》总编辑李建忠研究员做了题为“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变革:公共政策视角”的报告,提出在“VUCA时代”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来自新环境、新要素、新对象、新技术、新规制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在新时代应对挑战、实现变革,应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在价值链上实现价值指向的调整,促进价值权衡;转化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和功能;推动组织变革,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扁平化、去中心化,构建“前台+中台+后台”的组织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数字化管理,促进人才、任务、能力、资源协同。同时,人力资源公共政策应增加可预期性,完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减负赋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葛新权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报告,他认为新时代的特点就是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要求真,治标的同时还应治本,他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和平等管理的思想。平等管理的核心是职责链,以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优化责权利关系,表面是责,内在是权和利的匹配。平等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中通过树立员工人人平等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共享知识的、和谐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以保护每一位员工的参与意识,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的创造、分配、交换、使用,有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实现企业的目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喜良教授做了题为“新形势下灵活用工的发展趋势与规范管理”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共享经济、共享平台等灵活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型的工作模式带来新型的灵活用工,传统雇佣模式也在逐渐向灵活化发展。灵活雇佣的模式将来会越来越多,并逐渐被固化下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自由雇佣灵活用工会逐渐增加。企业应该和政府、工会等主体紧密协同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海外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变革”的报告,指出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需求主体自主决策,使市场规则服务于人才管理;二是提高人才评价、人才创新能力和人才发展潜力;三是在海外战略人力资源的密集区建立实体或虚拟工作的平台,以获取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四是为引进到国内的战略人力资源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职业生涯发展环境。
第二单元的圆桌论坛围绕“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变革”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圆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辉副教授主持。
中移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鑫书记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情况下,员工的适应度在下降。企业在设计整体企业运行制度体系时,大多从管理者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了一线员工的感受。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一线员工的减负和赋能,为一线员工数据赋能,使其能够接受、适应大数据时代,改善员工的收入、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树立优秀典型,给予适度表彰,使一线员工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勤教授强调,在信息技术和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推动下,远程工作、居家办公一定是未来常态化的工作方式。新技术导致工作方式发生变革,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是人性方面的挑战,远程办公在开机的某一刻,员工的全部数字足迹可能会在算法控制下被全面监控,这将导致工作人员非常紧张。其次,远程办公容易形成信息交流、知识分享以及情感交流的孤岛,进而可能带来工作情感的弱连接和孤独感。最后,远程办公导致工作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难以确定。另外,何勤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人智共生资本”,即混合的、相互增强的、共生的人力资本,这也是未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要更加关注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大学任朝旺教授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的办刊历程,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于1979年试刊,1981年正式创刊。2021年是学报创刊40周年,目前学报共出版了240多期刊物,共刊发了4000多篇学术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是一家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分为文、史、哲、经、法、政六大版块。另外,他还强调作为一名编辑一定要首先是一名学者,编辑一定要编研结合、编研一体,和作者、审稿专家共同组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就学术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
北京厚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田力教授回顾曾经的工作经历,讲到培训是单位领导以职工需要掌握的技能为导向,组织专家给企业员工或干部授课。培训应该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学习则是基于个人需求,主动地搜罗资料学习。学习相对于培训,更为主动。但如果培训的策划者、组织者能够策划组织好培训,便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培训体系建设离不开学习,虽然培训和学习二者有别,但若是设计好了,二者便没有矛盾。田力教授介绍了一套服务企业的实践办法——“行动学习法”,也称体验式培训方法,即调动、组织、发动企业外部的第三方介入,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
北京智工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徐韬介绍了自身的创业经历,讲到小包智工平台(也被称为网约工作平台),这一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不仅能够收集信息,也能够做到预约交付。对雇主来说,小包智工解决了招聘、管理、筹划三件事情。对工作者来说,小包智工使工作变得更加弹性、自由。徐韬提到,90后、00后的年强人,比起忠于企业更加忠于自己,工作的弹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小包智工平台把人真正作为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商品,使其自由流动,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为劳动者增加收入。
徐明教授在论坛总结中指出,各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让与会代表了解了很多充满创意的观点。他认为本次论坛有三大成果:第一个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以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一个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主题的多学科交流互鉴的平台。第二个成果是各位专家学者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拿到这个论坛上来进行发布,这使得与会代表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知识的饕餮盛宴。第三个成果是邀请的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的老总以及平台灵活用工经济的青年创业者,不仅给大家分享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也有创新实践,这使得我们也收获了实践的经验,启迪了思维。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研究员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辞,他代表主办方对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协办方表示感谢,向参加本次高端论坛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同学们表示感谢。最后,李建忠研究员宣布首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