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议题、话语领域、标识概念:在电影历史谱系与逻辑中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张政文
摘要: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话语领域;核心理念;价值体系;电影文化共同体;
Central Theme, Discursive Field and Iconic Concept: Constructing Chinese Film School in the Pedigree and Logic of Film History
Zhang Zhengwen
Abstract:
More than a century has passed since the art of film was introduced in China.During this long period, Chinese film art has been constantly 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grown in revolutions and developed through innovations.Constructing Chinese film school as well as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and developing logic of Chinese films theoretically can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films, thus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uly grasped and highlighted so that we can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tinually cast new resplendence of Chinese culture.For these above reasons, we have organized this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theories”.Professor Zhang Zhengwen a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lieves that in order to construct Chinese film school, we should firstly reveal the views on film art and ideologies of China by describing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of Chinese films, and then set up the central theme and iconic concept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Hou Guangming at Beijing Film Academy sees the miss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as film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academic researches 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spirits and aesthetic tastes, and forming a film school with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Hu Zhifeng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ink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should root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films should be mad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In the venation of Chinese film art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century, three historical motifs have been form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film of the people and multi-dimensional opening-up.The antinomy in the ideologies and aesthetics in these three periods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creative practi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Jia Leilei at Beijing Film Academy claim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of Chinese film school is an inalienable core component in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stant march and sublimation in artistic spiri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level.
Keyword:
Chinese film school; discursive field; core concept; value system; cultural community of films;
一、引言
艺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规定性,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人类学告诉我们,早在12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出现在欧洲,他们比同时期生活在东非和亚洲的智人更有效地利用火,其制作工具的能力与工艺水平也比智人要高。大约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相遇。2.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了,而亚洲智人则进化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利用火和制作工具的能力高于智人的尼安德特人消失在智人之前,这是人类学的一个秘密。而解开这个秘密的钥匙是想象和艺术。智人拥有一种尼安德特人不具备的能力,那就是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距今4万年前的伊朗霍梅恩岩画、2.5万年前的巴西卡皮瓦拉山岩画、2万年前的中国宁夏卫宁北山岩画、1.5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皆为实证。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艺术成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底色和核心标识。艺术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艺术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的多元性同在。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艺术的形式千姿百态、缤纷万种。但是在人类千姿百态、缤纷万种的艺术成果中,具体的类型则只有几种,如诗歌、戏剧、绘画、雕塑,以及近代以来的摄影艺术和现代出现的影视艺术。本质上,电视艺术是在光电子技术平台和大众传媒文化中的电影艺术的转换、变形、拓展、普及,受着电影对其艺术性质与标准的规约。21世纪,人工智能社会逐渐到来,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建模与智能控制、语音识别与合成、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感知与计算机神经网络等各种新技术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但是尚未出现影响广泛、为公众普遍认同、可与电影比肩的艺术形态。目前,电影艺术乃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的艺术形态,尚具有不可取代、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世界电影学派的发展进程
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从此电影诞生。随着视觉残留原理的应用、照相技术的完善、动画与胶片的运用、放映机的改良,电影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电影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孕育了电影的美学思潮与创作流派。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谱系中,法国“重现生活的机器”的写实主义、美国人类学纪录主义、德国“街道电影”的新客观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欧美的心理写实主义等都是重要的电影思潮和创作方法。在这些重要的电影思潮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一些现代电影文化强国造就了各自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学派。
所谓学派是指因研究某一问题,或某一地域、某一社会、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某一文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广泛影响、深厚学术传统的学术共同体。学派大致可分为院校性学派、地域性学派、问题性学派。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共同性、学说的可传承性是形成学派的关键。在欧美国家,一百多年的电影实践与电影文化积淀生成出一些有世界性影响并引领世界电影发展方向的电影学派,如德国表现主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法国印象主义学派、法国超现实主义学派、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学派、法国新浪潮学派、古巴第三电影学派、巴西新电影学派、德国新电影学派、苏联本质现实主义学派、美国娱乐消费主义学派等等。电影文化的历史证明了一个论断:只有形成电影学派的国家,才能在电影创制、电影市场、电影制度、电影文化方面统领世界电影大局,掌握世界电影的发展权、话语权,才是真正的电影强国,如美国、苏联、法国、德国、意大利。缺少电影学派的国家,即使生产的电影再多,也只是电影大国而已,印度便是一例。
三、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谱系
你从哪里来规定了你是谁;你是谁决定了你到哪里去。从根本意义上讲,现实是历史的现在,未来也是历史的将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只能根基于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内,展开于中国电影艺术的现实中,完成于中国电影艺术的未来里。总之,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电影在诞生于法国的第二年,即1896年来到中国。其在上海徐园游乐场首次放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历史。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戏曲电影片段,电影艺术在中国问世。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09年在上海建立虹口大戏院,中国电影有了第一家专业影院。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制作《难夫难妻》,开启了中国故事影片的序幕。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专门拍摄故事片、纪录片和教育影片,电影在中国成为社会事业。至此,电影迅速在中国具有了独立的社会定位与文化身份,成为时代的典型艺术形态。1920~1930年代以明星、天一、联华为代表的众多电影公司的建立,表明中国电影艺术已具有了现代生产与消费的市场和制度。1923年故事长片《孤儿救祖记》,运用中国传统叙事方法和戏曲表演技法,表现仁义忠勇和因果报应理念,开启了电影艺术中国化的道路。1924年郑正秋提出以电影艺术实行社会教化的主张。几乎在此时前后,张石川提倡导演创作、电影商业性、把控观众情绪三位一体的电影方针,中国已有了自己的电影艺术理论。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中国电影拥有了生活批判功能与社会改造责任,时代性、革命性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基本追求。在抗日战争中,革命性又强化、扩大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国家性,中国电影艺术具有了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政治动员性。1949年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成立。同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故事片《桥》的制作。至此,新中国电影艺术启程了。从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中国电影艺术以工农兵新人“三突出”形象为银幕主角,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基本题材,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艺术主题,以思想宣传教化为电影的主要文化功能,形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电影艺术主流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以1979~1980年电影《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以及学术讨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标志,中国电影艺术也进入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学习外国,中国电影艺术从第三代、第四代,发展到第五代、第六代,至今正在形成第七代。改革开放的中国电影艺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反思性、公共性、国际性、市场性和多元性。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电影艺术最大众化、最生活化、最消费化、最时代化,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最全面、最真实、最深刻的艺术写照。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发展逻辑表明,中国电影艺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我规定性。第一是具有广泛的公共性。中国电影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在各种艺术形态中,电影艺术在中国已经完全生活化并对生活有着强烈的超越性。理解生活、引领生活、超越生活也成为中国电影艺术最内在的审美追求。广泛的公共性、电影艺术生活化是中国电影不同于西方电影的第一规定性。
第二是具有宏大的动员性。光影中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电影艺术中无处不在,其政治意识非常显性。中国电影艺术是最鲜亮的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张扬政治诉求、宣传社会理念、实行社会教化是中国电影的时代规定,也是中国电影艺术最内在的文化特质。宏大的动员性也是中国电影不同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电影的最鲜明特色。
第三是具有自觉的民族性。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电影艺术不断将中国戏曲、绘画、音乐、书法的理念、意象、技法转化为中国电影的元素。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电影的自觉追求,这也使中国电影拥有了不同于其他欧美亚各国电影的禀性。
第四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性。中国电影从始至今都是在市场中运行的。中国电影几乎拥有中国百年来市场生活的所有特质。市场的国家主义、垄断主义、自由主义的复杂互动左右着电影艺术的社会状态,这与美国以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电影市场性明显不同。因而中国电影的生产与消费、创作与欣赏、社会与个人等各种关系与众不同。
中国电影艺术在自己的历史中生成的这些基本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现实基础和基本资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提供了遵循与原理的准备。
四、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心议题
就目前而言,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电影的思想逻辑并建立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继而在中国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的指导下,设立能够为国际认同、影响世界的由中国提出的电影中心议题与电影标识性概念。
检视各种电影学派的出现,可以发现其无一不是提出了与众不同且能引起电影界和相关学术界及公众热议的议题。中国电影学派的创建必须要提出中国原创、世界热议、影响实践的中心议题。目前中国电影尚没有这样的中心议题,这也是中国电影学派至今未建成的主要原因。中国电影界和相关学术界如何提出中国原创、世界热议、影响实践的中心议题呢?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深刻、系统地阐释中国电影发展中关涉世界电影艺术与文化的历史、现状、未来的问题,总结出独特又具普遍性的经验,并将一些独特又具普遍性的经验转换为重大与热点的世界性问题,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理论解析,形成独特的问题域。可以说,独特问题域的出现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基础。
二是要形成独特的话语领域。纵观世界各国公认的电影学派,都有自己的独特而被普遍关注、认同的话语领域。建构中国电影学派需要我们聚焦独特的话语领域设计。如非西方电影文化大国的第三条道路,文明冲突与和解中的电影艺术,人工智能社会中的电影转向,大众娱乐消费社会中的电影,读图时代的电影等等。形成独特的话语领域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关键。
三是必须创制中国电影学派的标识性概念。所谓标识性概念,是指意义明确且内涵外延清晰,有代表性、指示性、核心性的概念。标识性概念既是思想观,又是方法论。各种被公认的电影学派都有自己原创、独特的标识性概念,如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杂耍蒙太奇”,瑞典古典学派的“实景拍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去戏剧化”,德国先锋学派的“间离效果”等等。创建中国电影学派就必须提出中国学派的标识性概念,没有标识性概念则难以形成中国学派的中心议题和独特话语领域。中国学派的标识性概念一定有着中国内涵与世界外延的特性,它只能从中国文化与电影实践中产生。例如不同于西方电影以人物为主的“氛围优先”概念,不同于西方电影以情节为本的“写意本位”概念,不同于西方电影以叙事为根的“视觉抒情”概念等等。总而言之,创制标识性概念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