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浏览
第三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 -- 第三期 -- 正文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提炼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

发布日期:2021-02-07   点击量:
Abstract    PDF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提炼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

胡智锋

摘要: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话语领域;核心理念;价值体系;电影文化共同体;

Extract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Chinese Film School in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u Zhifeng

Abstract:

More than a century has passed since the art of film was introduced in China.During this long period, Chinese film art has been constantly 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grown in revolutions and developed through innovations.Constructing Chinese film school as well as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and developing logic of Chinese films theoretically can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films, thus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uly grasped and highlighted so that we can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tinually cast new resplendence of Chinese culture.For these above reasons, we have organized this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theories”.Professor Zhang Zhengwen a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lieves that in order to construct Chinese film school, we should firstly reveal the views on film art and ideologies of China by describing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of Chinese films, and then set up the central theme and iconic concept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Hou Guangming at Beijing Film Academy sees the miss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as film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academic researches 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spirits and aesthetic tastes, and forming a film school with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Hu Zhifeng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ink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school should root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films should be mad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In the venation of Chinese film art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century, three historical motifs have been form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film of the people and multi-dimensional opening-up.The antinomy in the ideologies and aesthetics in these three periods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creative practi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s.Professor Jia Leilei at Beijing Film Academy claim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of Chinese film school is an inalienable core component in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stant march and sublimation in artistic spiri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level.

Keyword:

Chinese film school; discursive field; core concept; value system; cultural community of films;

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进而提炼出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梳理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其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这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

一、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立足中国文化土壤

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自身,要始终有一种自觉,那就是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电影是在中国的土壤上生存发展的。企图通过学习、模仿输入“外国模式”,变成外国的样貌,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讲的那样, “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是不可能的。

同时,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也不能仅从电影的范畴来探讨。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从哪里说起?从哲学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切入都是很重要的,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维度,便是文化的维度,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不能离开中国文化。

基于此,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首先要认真地梳理百年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和形成的主调,以及由此生成的文化景观、文化脉络和文化特质。其中,在“文化”范畴里与电影结合最紧密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层面的价值维度,其二是美学层面的价值维度。这两方面都同时存在着二律背反:呈现出在传统和反传统之间的互相矛盾、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互相博弈的复杂结构。

1930~1940年代,中国的整体文化语境和文化话语都是反传统的,当时的革命实际上也是反传统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历史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学派在创作层面的建构也是基于对当时的现实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以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即革命文化为主导的,代表了整个1930~1940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但在彼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基本否定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与今日之理解不尽相同,态度更是大相径庭。

与此相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创作及其美学风格又不自觉地抑或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美学品质和品格。比如叙事结构中的线性叙事,话语表达中的中国式的故事表达方式,非常强烈的基于伦理亲情的情感抒发等等。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电影在与中国文化深度交合中的互相矛盾的状况:当时中国文化的现实语境是反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情感的,但是在电影中,至少是美学叙事上,又呈现出一种传承状态。

从动态中去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我们发现在中国电影学派的现实中,其创作层面的文化自觉是非常显性的。比如,中国在1930~1940年代已经出现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为代表的一代电影导演,也产生了诸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中国电影学派的标志性作品。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之林中具有鲜明东方气质的独特的学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要进行中国电影的研究,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就要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进而提炼出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

二、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三大历史主调

梳理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其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概括起来分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电影、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元开放。这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

(一) 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指五四运动后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形态,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开始崛起的阶段。此时中国电影文化语境中出现非常矛盾的画面,即一方面深受革命文化滋养,另一方面又在美学上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在思想层面的价值维度上,它是反中国文化传统的;但是在美学层面的价值维度上,在艺术创造上,却又自觉不自觉地沿承了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将自己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历史、大脉络之中。这一特点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特别是在1930~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基于此,研究中国电影学派要深刻把握那个年代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背反状态,及其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并进一步进行检测和提炼。

(二) 人民电影

人民电影时代在整体上指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总体上说,这是一个以人民电影为主导的时代。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呈现出革命文化主导的状态,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二律背反。而人民电影时代依然延续了这种情况。

在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层面,它沿承了已在现实中成为主流的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后,革命文化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进而成为时代的现实主流。在价值层面,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一方面沿承了“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持续地深化革命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更大的意义上讲, “以人民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和创作导向被非常明显地突出和强调出来。“人民”在旧中国和旧中国的电影中大多是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而在新中国的人民电影中是当家做主人的形象,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变迁。因此,新中国电影在价值观层面突出地表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塑造了一批以工农兵为主导的英雄形象,显示出与旧中国电影迥异的状态。这是在价值层面的电影文化建构。

美学层面的电影文化建构则更为复杂。如果说1930~1940年代体现的是“好莱坞+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电影则更多体现的是“苏联+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比如对中华传统美学中“写意性”的追求、线性叙事模式的运用、伦理情感的抒发等等。而伦理情感又与革命文化中“人民至上”所蕴含的人民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也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美学状态。所以探索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需要把它还原到新中国电影所处的人民文化中。如果说此前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主调是革命文化,那么新中国建立后的近三十年是以人民文化作为主调的。这是我们探讨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学派及其建构需要把握的。

(三) 多元开放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时代。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一方面是打开国门,向西方显示出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也带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寻求建构自己的新的主体。但是我们必须说,这个新的主体的建构,它的步伐是比较“匆忙”的。也就是说,它比较多地受到了政治性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性的因素又不是完全不变的状态,它是一个以阶段性主导为核心,并不断调适的状态。这成为导致中国文化新主体建构步伐“匆忙”的关键因素。

当然从社会总体上讲,改革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调,但在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巨大浪潮的席卷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化显示出更加多元和多维的景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逐渐上升,无论是被称作“国学”、“新国学”,还是“新儒学”。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过程中,逐渐地展开重新建构中国文化话语的实践。而中国文化的全新建构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基础,那就是中国在过去的六七十年中“反传统”的历史事实。因此,有关文化的建构也曾是在“反传统”的状态下开展的。如今,在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状况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寻找和建构独有的文化理念。

由此我们看到,改革开放时代呈现出中西方紧密联系又相互博弈的复杂状态:一方面向西方走去,另一方面又回到自身,不断地恢复和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从“反传统”转向对传统的认同和传承,重新开始发现中华美学的精神,并不断开掘其当代价值。尤其是最近这几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传承已经形成更为重要的文化主调。

经过这几年的反思我们发现,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需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主轴,这不能离开中国历史的大背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中国电影学派和我们复杂的文化的土壤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脉络清晰度的准确把握不够自觉,则意味着我们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把握可能也会出现偏差。找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主调,也就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找到了扎实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