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浏览
第三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 -- 第三期 -- 正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引领与实践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建设维度探析

发布日期:2021-02-07   点击量:
Abstract    PDF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引领与实践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建设维度探析

包庆德、陈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家治理历程的反思总结,形成体现系统思维、可持续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原则,以及由指导性制度、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架构,并从文明发展和国家治理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贯彻转化为实质性政治纲领和制度安排,强调发挥制度刚性的约束力,通过严格完备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以此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纲领和硬措施。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创新;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The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Bao Qingde Chen Yiwen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rethought the law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and the process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mmittee has formed the ideological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at reflects systematical thinking, sustainable requirements, and people-centered positions, and has built up the prac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that consists of guiding system, binding system and incentive system.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ittee transfor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cepts into substantive political programs and system arrang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emphasizing on the binding force of system rigidity, and improving the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y and execution capac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rough strict and complete systems to demonstrate the strong program and hard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It is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to deeply study and thorough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for a New Era.

Keyword:

Xi Jinping; new er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innov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家治理历程的反思总结,形成体现系统思维、可持续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原则,以及由指导性制度、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架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推进

从文明发展和国家治理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贯彻转化为实质性政治纲领和制度安排,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了最为根本的保障。新时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正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反思和治国理政的实践总结。

我们首先审视生态文明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反思性总结和对社会现代化实践的批判性超越,表现为在社会总体运行中对自然环境的切实尊重和全面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无疑是现实生态实践中最为根本的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同社会关系互相制约,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全部“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制度。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在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制度的引导和规范,来调节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秩序。“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3制度的这种调节和制约作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基本规则和保障条件,为社会的发展运行确立了总体理念和方向战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通过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来协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和保障社会运行方式的生态化变革,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随着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状况变化,社会制度必然表现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过程。面对“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的时代使命,过去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必须得到全面反思和系统变革,以此建构一种新的负责任且合乎规律的发展模式,进而我国相关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关照整个生态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们再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逐步纳入到社会体制改革日程中来。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法制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6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来保护生态环境, 1980年代我国逐步确立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着手制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和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到1990年代综合性环保体制开始形成。1994年我国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命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方案,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7“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政治议题和关键创新维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9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四梁八柱。习近平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0在进一步推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1要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2正是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进入一个系统化建设和实质性发展阶段。面对我国社会矛盾和时代发展状况,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进社会制度生态化变革和创新性重构,习近平强调, “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13为我国加快建构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绿色开放的发展模式和公平包容的社会秩序提供强有力制度纲领和行动措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生成了坚实着力点和稳定驱动力。这正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有效扬弃与超越。

二、强纲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引领

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制度因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制度革新能够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巩固和发展,现实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依托社会制度架构安排和规范落实来全面展开。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切实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15这一制度思维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家生态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这种重视制度维度的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给予制度规范、保障和推动的理念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制度维度对社会发展方式和文明结构关系的重大塑造和调整功能,突出说明制度的生态关照在促进社会系统和文明形态的绿色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整个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其一,体现在系统思维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始终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置于现代化总体系统中加以考察。这就意味着从文明发展和国家治理层面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全面协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契合地纳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推进发展。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16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转化为实质性政治纲领和制度安排,将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推进已成为全党工作共识和国家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社会转型和文明创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建立符合生态化原则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机制,也就需要一套全面深化和综合协调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体系。

其次,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复杂系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17自然生态发展运作具有自组织性,为生态平衡提供新陈代谢和自我调节动力,从而实现自然界有序发展。“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18因而在实际环境保护和生态体制改革中, “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 19“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20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21创新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监察防治统一机制,从过去单一自然要素和独立地理区域分散治理转变为以促进多生命群体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导向的综合治理,研究健全适应新形势的系统完备和有机协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中“要增强系统思维”, 22要对地区改革发展、政策建设和资源要素进行全面把握和统筹谋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创新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23在基础性框架上全面考虑生态系统多要素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生态制度各环节联动性结构互动,建立科学有序、产权明晰、相互衔接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增强环保机制的统一性、协调性和规范性,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

其二,体现在可持续性要求上。

首先,提升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24这是因为,一方面,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25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26解决人与自然冲突需要从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机制变革出发,依靠制度规范推动构建环境友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因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一种关爱生命、顺应自然和保护生态、实现社会发展体制的批判性建构,构建促进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另一方面,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7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在现实社会形态中才能得到揭示,自然的真正意义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也依赖于社会物质基础和整体功能的提高。“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2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29唯其如此,才能使现代化建设全面持续推进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系统研究和长远规划原则。“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30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仅考虑当下环保与生态治理有计划推进,更要注重制度政策严格化、落实度和前瞻性。“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31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注重制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健全生态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加强环保督察执法,用严格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32环境治理方案必须“从实际出发,分层负责,分步实施。”33生态文明必须注重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建立长久管用和能广泛调动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坚持专项整治与标本兼治相结合、紧急防治与常态治理相协调、源头治理与长效保护相促进,依据时空变化特点和体制改革要求全面灵活调整发展规划,根据实际和长远目标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发展。

其三,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

首先,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生态和谐价值观念,超越征服自然的思想,构建扬弃资本逻辑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新型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秩序,促进人和自然在整体和谐基础上的进步。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维护人民利益和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更加努力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和防范各种风险,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34社会主义原则要求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促进生产要素社会化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更充分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能够约束资本与市场扩张本性和工具理性,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35推动实现人民健康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但社会主义理念并不能自动生成与之相应的生态友好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社会协同进步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和体制完善,用严格制度规范推动形成更加符合生态规律和人的发展的健康可持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6良好生态为人的健康生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性基础和根本性保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7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实现的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促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以及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保障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人自身身心的健康,特别是生存环境的宜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美。而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下,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38“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39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民生建设和社会改革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保护,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要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40因而应该而且必须切实聚焦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必须着眼于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实行最严格生态环保制度和生态产品监管机制,重点抓好空气和水源等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环境治理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宜居美丽中国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硬措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41强调发挥制度刚性的约束力,通过严格完备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以此展现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措施。

其一,体现在制度框架的结构布局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纯的思想纲领和制度设计,而是系统创新和社会发展体制结构完善。生态文明指导性制度规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绿色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包括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内的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要求与之相对应地将构建生态良好和生活幸福的绿色现代化国家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最高目标和政策议题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实践战略全方位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指导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方向。

其次,生态文明约束性制度是通过法律政策等制度手段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各个领域进行严格性规范或强制性管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制度的政策。生态文明约束性制度与指导性制度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是规定社会发展方式和文明演进形态的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制度要求,而前者依据指导性制度规划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以及各个主体进行监管约束。因而约束性生态文明制度一方面必须具备初成系统、严格科学的制度安排,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引导机构和具有强制力量的执行组织;另一方面必须对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和社会活动的多类主体进行全面考量和严格约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调整约束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42只有将生态因素全面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干部考评体系,才能构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强化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态转型的硬约束。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制度则以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对如何科学合理进行生态空间规划、有序高效展开生态资源开发、严格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行体制约束和政策安排。“要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43对耕地、草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空间进行严格用途管制。“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44只有根据空间适用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对生态空间规划和开发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设计,科学调整区域主体功能和发展定位,才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生态保护制度性约束。习近平指出:“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45资源环境监管制度是对自然资源进行产权确认、用途管制、使用监察和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和综合管理一系列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所有者,确立权利与责任统一的资源使用和保护机制,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同时需要完善环境治理督察机制,坚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推动各级党政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46

再次,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47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的强制约束和严格规范,以此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积极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因而从长远来看,促进社会各主体自主自觉自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以经济驱动和意识培育为主的生态文明激励性制度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48促进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需要营造激励性内生动力。这种激励引导的制度首先体现为经济收益驱动政策,通过向社会实践主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或鼓励措施,借助市场机制和政策优势引导人们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选择和决策。“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49推进经济产业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系统的创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50我国经济层面激励性制度包括生态环境税费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绿色经济产品推动制度等,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引导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社会建设者,促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体系,推动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的共享发展建设目标。为此需要公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需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1通过意识宣传和道德教化的制度规定,依靠伦理道德培育人们生态价值取向和知识习惯积累引导人们绿色行动,来培育生态文化和推广生态保护和建设。这一类引导激励性制度法规的设计安排需要结合公民思想文化教育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软约束,并联合传播媒体、社会组织、学校社团、社区家庭等多方主体发挥绿色宣传和生态引领作用,推动形成生态环保的社会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综合来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激励性制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辩证过程。一方面,我们需要由具有自觉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并具有锐意改革进取和绿色实践能力的机构组织制定推广生态文明制度,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引领绿色生活行动,加强生态思想文化培育并促进形成自觉自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群体。另一方面,经济层面的激励约束是促进人们思想文化转变的必要手段,因为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制度的绿色变革和发展保障,便缺乏普及生态文明观念和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机制,也就很难实现深入人心的社会参与以及社会文化和文明的深刻转型。因而全民自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继续满足人民健康适度的物质文化需求基础上,在制度规约、思想教育和行动倡导中推进形成生产富裕、生态良好和生活幸福的社会发展道路,实现有品质、有生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其二,体现在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方面。

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实体机构的绿色制度安排,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创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内涵一种深刻性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实践理念,更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明永续发展的方向性保障和制度化展现。这要求人们在构建符合生态化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主动超越资本逻辑利用自然的方式,更多考虑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自然资源的社会共享和环境治理的共同参与,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的科学架构和整体布局涵盖生态文明国家和绿色评价考察、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补偿修复等主要领域,也包含国家机构、市场企业、社会个体等实践主体要求,这一综合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结构设计和实践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在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创新中,我们需要充分促进现有市场经济机制和政治文化体制的生态化发展来实现综合性的社会绿色转型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用更加积极有为的批判态度与建设思维去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勇于创新和加快试行,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行动规划扎实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继承创新的发展过程,在指导性制度进行的目标指引和总体规划基础上,协调推进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建设发展,最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由法规管制向自主选择发展,推动我国生态保护建设总体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52这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5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创新突出体现在生态议题研究和社会体制变革综合性发展特征,要求在超越单一环境问题治理和生态领域探索的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全面的绿色变革。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制度形式加以全方位贯彻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既定性生态系统状态与超越性社会规范理念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自身是一个相互影响多元并存的有机体,又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表现着不断发展的矛盾运动。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对文明发展理念的反思和对社会发展体制改革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超越社会异化机制与持续发展困境,构建系统严密和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坚实基础和坚强保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理路和实践指南。要采取富有成效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行动,坚持科学决策与严格执行相结合、关键治理与长效发展相贯通、经济约束与文化教育相促进、国内建设与国际合作相联动的方针,通过制度规范生态理念和强化绿色行动,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注释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2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90页。

3 (2)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7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8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9页。

9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41页。

10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8页。

11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0页。

12 (1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4页。

13 (1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3页。

14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9页。

15 (1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7页。

16 (1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7页。

17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1页。

18 (17)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2页。

19 (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6页。

20 (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64页。

21 (2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4页。

22 (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69页。

23 (2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2页。

24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页。

25 (2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5页。

26 (2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5页。

27 (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3页。

28 (2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9页。

29 (2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2页。

30 (2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7页。

31 (3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1页。

32 (3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3页。

33 (3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6页。

34 (3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5~16页。

35 (3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2页。

36 (3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页。

37 (3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1页。

38 (3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页。

39 (3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10页。

40 (3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5页。

41 (40)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3页。

42 (4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9页。

43 (4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4页。

44 (4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1~12页。

45 (4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2页。

46 (4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3页。

47 (4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2页。

48 (4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1页。

49 (4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5页。

50 (4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8页。

51 (5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6页。

52 (5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0页。

53 (5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9页。

54 (5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