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诠释具有密切的关系。 汉 代思想家董仲舒通过诠释 《春秋》 《公羊传》 而建立公羊学的思想体系, 魏晋 玄学家郭象通过注释 《庄子》 而创构一套新的道家思想体系。 他们的解释皆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 是 “六经注我” 的典范。 董仲舒认为 《春秋》 有 “微 言大义”, 郭象认为 《庄子》 “寄言出意”, 这构成了基本的解释理论。 微言大 义、 寄言出意是讨论言意之辨的问题; 它们是经典中特殊的言意, 而与常言常 义相分。 微言、 寄言, 即经典中嫌疑矛盾之言, 真假、 实虚、 有无难辨; 大义、 出意, 即孔子、 庄子寄寓于经典中的丰富复杂的意义。 微言与大义、 寄言与出 意存有重大的间距。 在解释方法上, 这有利于解释者突破经典言辞的限制而自 由地发挥孔子、 庄子之意; 在解释效果上, 这有利于解释者消解经典言辞之义 与其所阐释的孔子、 庄子之意的冲突和矛盾, 从而确证解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