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貂蝉之名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发明的貂蝉冠。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 中原地区的蝉文化和东北地区及蒙古高原地区的貂文化在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融合, 貂蝉冠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秦汉时期, 统治者将貂蝉冠配授给宫廷侍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 女尚书佩戴貂蝉冠使后者开始与女性结合, 后赵的改革使貂蝉冠进一步与美女结合。 唐宋时期, 貂蝉冠的配授对象由皇帝侍官群体转为外朝高官群体, 适用范围明显扩大。 迄于元代, 貂蝉冠的适用范围虽大大缩小,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貂蝉之名的民间化和大众化。 这些历史渊源为美女貂蝉的得名及其故事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貂蝉的 “成名” 是融合创造、 继承创新的结果, 其过程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创新性、 包容性和多元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