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成化年间由泉州士绅和僧人撰写的两种金鸡桥重修碑记, 以及天顺年间晋江下游平民的金鸡水利计划文本, 是理解明前期泉州社会的重要线索。 朱鉴等士绅推重辉煌的宋元历史记忆, 定浩等僧人凸显僧人参与公共事务的传统, 王廷慎的计划则反映出晋江平原村落居民由从事海上贸易到经营农田水利的生计转型。 我们从中固然看到了泉州 “逝去的繁荣”, 但亦可见当地人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生存策略与生存空间, 以及旧有传统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基本事实。 经由金鸡桥, 我们不仅能往来于晋江两岸, 还可对明前期泉州社会的 “变” 与 “不变” 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