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达到某种“临界点”,表现为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 年 10 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开篇即高屋建瓴地判断,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人形机器人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同样面临科技风险和科技伦理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机器人伦理学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尤其是应用伦理学重要的“理论增长点”。本次笔谈由 6 篇文章组成,聚焦机器人伦理学发展前沿,抛砖引玉,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刘永谋和白英慧讨论拟人论意识形态在机器人伦理学建构中的基础作用,分析机器人拟人论在该领域流行的原因及启示。刘鹏考察了机器人伦理风险的发生机制及治理原则,基于此指出人类社会应通过与机器人的互动、互构,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机有机结构。程林在跨文化视域下考察了机器人拟人化及恐惑现象,对中国人机协存观念和机器人设计理念提出了建议。谭笑考察了小数据主义技术路线在隐私保护和权力结构均衡等方面的优势,论证了由于所需知识类型不同,这一路线不太适用于社交机器人领域。孙圣引入拟人化分析,阐述了机器人伦理模型的惩罚缺漏不可避免,以此反驳直接将之作为判决标准的可行性,提出拟人度概念,用以划分人机共存社会发展阶段,并论证了划分何以可能。杨庆峰和朱清君考察了人形机器人导致的社会角色的临时替代和永久替代问题,并探讨了由人形机器人角色替代带来的伦理学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