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作为一种古老的符号中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
展出亲属纽带、人口信息与临时标记三种社会功能。相较血缘名与法律
名,任意名的出现对应现代社会互动的临场性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可匿性。
网络匿名者采用任意名隐藏身份,践行了成为“我自己”、成为“陌生
人”和成为“游戏者”的个体化主张。作为三种个体化取向的结合,以
“momo”为代表的泛化匿名者不断寻求对公共讨论的平等参与及跨越边
界的社会联结。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数字化形态的新型社会性,而且使
网络公共空间急剧扩张,同时挑战了以身份对位为基准的传统道德秩序。
健全公共讨论机制、尊重公共社交距离、培养公共伦理意识,可以引导
以匿名者为主体的现代道德秩序的数字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