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能否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一个蒙昧主义者, 此乃 “蒙昧主义之谜” 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围绕 《评弗雷泽的 〈金枝〉》 中的哲学人类学展开, 对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中后期思想而言不可或缺。 弗兰克·乔菲区分了限制蒙昧主义和方法蒙昧主义, 并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人类学有限制蒙昧主义的嫌疑。 彼得·哈克批评了乔菲的限制蒙昧主义指控,二者展开了一系列 “批评—回应—再批评”。 通过梳理攻辩双方的论证脉络, 本文重新回到维特根斯坦的原始文本, 并提出下述正面替代方案: 在当代语境下, 与其追随乔菲把维特根斯坦看作一个蒙昧主义者, 不如将其视为一个寂静主义者; 对巫术或仪式的研究在实质上仍然是对人类行为方式的考察, 《哲学研究》 中的 “综观式表现” 对此同样适用, 它要求深刻反思人类学的科学主义进路; 哲学人类学的首要目标仍然是避免误解而非寻求解释,旨在获得理智上的安宁。